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都差不多?
有部分焦友认为,神经症患者往往既焦虑又抑郁,还带有强迫,什么症状都有一点,很难区分;治疗的药物也都是那么几种,都差不多。因此,神经症“分化不明显”,不用分那么细。
看到过很多次了,今天群里又有人说,觉得还是写篇文章来说明一下,消除这个误区。
一、神经衰弱
在对焦虑症抑郁症这类精神障碍进行细分之前,的确曾经把它们都混装在一起,统统装在一个叫做“神经衰弱”的大口袋里的。
但随着医学的进步,人类对精神疾病探索研究也逐渐深入,慢慢地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类精神障碍进行了细分。比如,抑郁发作被归类为心境障碍,脱离了神经症,但刚开始还同时保留过一个神经症性的抑郁,后来才取消。又比如,强迫症曾经属于焦虑症的一个分类,后来被独立出来,作为一个专门的神经症类别。
细分疾病的种类,不是想当然,不是心血来潮,是需要有足够的科学根据、临床实践来支持的。而细分疾病的种类,可以更加精准施治、对症下药。
从传统医学进步到现代医学,疾病的种类多出来成千上万,这是医学发展的成果。
那些说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都差不多的人,难道是想退回到“神经衰弱”时代去吗?
二、症状区别
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之间核心症状的区别,非常明显,简直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。
说症状分化不明显的,指的只能是情绪症状、躯体症状这些外围的、表面化的症状。
正常人遇事也会有焦虑、抑郁情绪,也会有再三检查门锁的习惯,何况是精神障碍患者。有一些类似的情绪症状,丝毫不奇怪。
比如,癌症患者,能不焦虑吗?能不抑郁吗?能不经常想着这个事吗?所以他焦虑抑郁强迫都齐了,有没有?
而躯体症状,你哪怕得个交感神经型颈椎病,也可以同样体验到一模一样的,可能还是全套的。
所以,这些表面化的情绪、躯体症状,都是无关紧要的。它们类似不类似,说明不了任何问题。
正如前面说的,既然医学上把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分类了,就说明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症状特点,是很容易区分的,当然绝对不是根据这些表面症状去区分的。也就是说,这些不同种类的精神障碍,分化得很明显,才能各自归为一类。
因为一些表面化的症状,就眼花缭乱,就感觉大家都差不多无法区分,就说分化不明显,那是无知,缺乏科学常识。
如果连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这些主要的种类都分不清,都说分化得不明显,那焦虑症的疑病和躯体障碍的疑病、焦虑症的焦虑源和应激相关障碍里适应障碍的焦虑源、强迫症的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,如何区分?
恐怕只能说他们还没分化,干脆不区分了。
三、药物
我在《精神药物学精要:处方指南》一书中数了一下,列出的抗焦虑药物有43种之多!绝非“都是那几种药”。
我们常说的用的药都差不多,指的是常用药物、常见病情。即使是常见病情用常用药物来治疗,不同的医生也会“各有妙法、存乎一心”。
相同的油盐酱醋,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,味道相差可大了。
你是躯体症状多一些,还是思维杂念重一些?你是抑郁情绪自杀念头多一些,还是精神运动性迟滞重一些?你是焦虑型抑郁症症,还是躁狂不明显的软双相?这些都会影响到你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药物的选择。
《渡过》一书的作者张进,被误诊为抑郁症治疗了很多年,一直无法痊愈,后来遇到一个医生,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,调整治疗方案后,疗效立竿见影。
在用药指南中,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,初诊、复诊,后期的用药方案调节,犹如“满汉全席”一样弘大、复杂,无所不包。
“都是这几种药,都差不多”,恐怕你是在做梦吧。
四、并发
焦虑症往往会并发社交恐惧症、广场恐惧症;抑郁症最常见的是并发焦虑症;而躁郁症(双相)就是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出现。
抑郁症患者里面,有一半是焦虑型的。也就是说,50%的抑郁症患者,同时符合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。而剩下的另外50%的抑郁症患者,绝大部分也一样会有焦虑情绪,但性质上却截然不同。
毕竟,连小猫小狗都会焦虑抑郁的,有这些情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。
焦虑型抑郁症患者,当焦虑症发作的时候,就是怕死;当抑郁症发作的时候,就是想死。仿佛是两个世界。所以,我把焦虑型抑郁症称为“焦郁症”、“小双相”,因为它真的和躁郁症异曲同工。
焦虑症和抑郁症,躁狂症和抑郁症,即使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,也无法同时发作,且各自发作的时候感受也是截然不同、泾渭分明的。因此根本不存在“分化不明显”、容易搞混的问题。
强迫症患者强迫和反强迫带来的焦虑情绪,是他们痛苦的来源。如果你只看到了焦虑情绪,如果你认为焦虑症就是焦虑情绪,那么,强迫症也没有必要从焦虑症里面分离出去了。
即使你本来没有任何恐怖症,焦虑症也可以伴发一切恐怖症,因为焦虑症就是会害怕。恐怖症只不过是焦虑症的症状,并不是说你真的得了这些恐怖症。只要把焦虑症治好了,所有恐怖症都将不治而愈。
写在后面:
稀里糊涂、眉毛胡子一把抓,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啥都能治,啥都差不多的,是谁?
要么,是没水平、没医德的医生;要么,是骗子营销号。
如果你还是分不清“情绪”和“病症”,那么你至少可以保持一点谦虚谨慎的精神。
评论